染料中流淌的黄河文化

8月11日,烟台大学“触摸传统,延续文脉”黄河文化调研实践队全体成员赴滨州博物馆参观学习黄河非遗文化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把握蓝印花布所传承的文化内涵。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药斑布,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印染品,起源于秦汉,兴于唐宋,在明清之时广泛流传于民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而蓝印花布的制作技艺在滨州博兴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了解,滨州的蓝印花布主要起源于博兴县,在滨城区和其他县也曾有过蓝印花作坊,其中以博兴县北关村的“德泉永耿记蓝印花布”为典型代表。

(图为蓝印花布展区)

进入滨州博物馆,队员们便被展厅中陈列的蓝色花布吸引。这些布料色彩独特,图案各异,展示了蓝印花布的独特魅力。待走近观察,队员们发现布料上的动物、花鸟纹样非常精致,通过学习了解到蓝印花布的纹饰也颇有讲究:蓝印花布的纹样多样且富有民族特色,风格简约、大方,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其中常见的有梅花、蒲公英、牡丹等。这些纹样大方细腻,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欣赏,以及生活的情趣。蓝印花布制作过程采用的自然染料,使得其色彩鲜亮且不褪色,这是现代工业产品所无法比拟的,现代人应重新审视并推崇传统手工艺品的价值。

在参观的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蓝印花布的起源与发展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蓝印花布曾是滨州黄河流域农民的日常穿着,也是一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象征。在展览中,我们看到了古老的蓝印花样品,这些样品虽然已有褪色,但仍能勾勒出历史的痕迹和乡土文化的记忆,蓝印花布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前进。

紧接着,队员们深入展馆,展馆中详细介绍了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十分独特,首先需要用木板雕刻出图案,然后将蓝色墨水印在布料上,经过多次洗涤、晾晒、修饰之后,最终呈现出色彩鲜亮、图案美丽的蓝印花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反复的琢磨和重复操作,惊叹于制作蓝印花布的工匠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品质的严格要求。在展览中,队员们还看到了许多由蓝印花布制作而成的服饰和日常用品,包括衣裙、桌布、手袋等,充分展现了蓝印花布大的广泛应用和独特魅力。

(图为蓝印花布制作过程)

通过对蓝印花布知识的学习,队员们也学习到了很多实际操作技能,掌握了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学会了如何选择和准备材料,实践了手工制版和印染的技巧。这些动手的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要领。实践队成员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并成功织出了小块蓝印花布,社会实践队成员计划以此为基础制作文创产品。

作为青少年,队员们牢记“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的嘱托,坚定“宣传黄河,服务社会”,明确“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烟台大学“触摸传统,延续文脉”黄河文化调研实践队全体成员深入了解黄河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围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从实用价值、时代价值、文化品牌、文旅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将蓝印花布的时代价值发挥到最大,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恪守对黄河文化本源的敬畏,固本守正;就是要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铸魂创新。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民族的真正复兴,也必然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传承,自觉地创新与的发展都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大河奔流,不舍昼夜。实践队队员深入了解黄河非遗蓝印花布,奋力谱写黄河非遗蓝印花布保护、传承、弘扬的绚丽新篇章。(通讯员 王子怡)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